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荷塘竹海觅野趣 红韵古村品乡愁
——上梅乡“红绿交加”奏响乡村振兴曲
游客兴奋地展示抓到的鱼
晚夏,武夷山市上梅乡荷塘的荷叶层层叠叠如碧波般,粉白嫣红的荷花亭亭玉立,勾勒出一幅仍旧生机勃勃的水墨长卷。田埂上,游人或驻足细嗅那缕缕荷香,或举起相机定格这份清雅。
7月15日,上梅乡里举办的“荷塘摸鱼采莲体验行”活动,则让这片荷塘“鲜活”起来。锣声一响,早已跃跃欲试的人们卷起裤腿,跃入清凉的荷塘。刹那间水花四溅,一场激烈的“人鱼追逐战”火热上演。
“嚯!这鱼劲儿真大!城里哪能有这种野趣?太过瘾了!”浑身泥水的刘先生刚从水中成功“俘获”一条肥美的鲜鱼,兴奋地高高举起他的战利品,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今晚加菜,必须红烧它!”岸边的喝彩声随着每一次成功的捕获此起彼伏,荷塘成了欢乐的海洋。
上梅乡党委副书记陈永飞告诉记者:“游客们要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可参与、可回忆的深度体验。这份‘泥土芬芳’的快乐,正是我们乡村的魅力所在。”近年来,当地紧扣“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这一主线,完善荷塘栈道、策划季节性活动、活化红色资源、提升古村品质,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离开荷塘的喧闹,走进庄严肃穆的上梅暴动陈列馆,时间仿佛凝固。一件件斑驳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闽北革命星火初燃的壮烈史诗,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市民陈晓虹正带着孩子仔细观看展品,神情专注:“带孩子来这里,就是想让他亲身感受一下历史的温度。这些实物带来的震撼,是书本上读不到的。革命先辈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场来体会和传承。”
上梅乡党委宣传委员曾蔓婷介绍,乡里正全力挖掘这份宝贵的红色资源,修缮保护“上梅暴动”后坜遗址群,并推进主题陈列馆建设,让红色血脉在这片“红色老区”持续流淌。
与厚重的红色历史交相辉映的,是漫山遍野的蓬勃绿意。连绵起伏的13.5万亩竹海,是上梅乡闪亮的生态名片,这里孕育的“东笋”是武夷山四大特产之一,被誉为“八闽山珍”精品,尤以“黄泥冠”“白肉笋”品质最佳。穿行于翠绿的竹海间,满目苍翠,沁人心脾。若逢春冬挖笋季,游客便能跟随村民体验寻笋、挖笋的野趣,感受收获山珍的喜悦。去年冬季,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1所高校的百余名学子就在此体验了挖笋、制作竹筒饭和笋包、参与剥笋比赛、逛笋竹市集的乐趣。
深山里的珍宝“东笋”,不仅带来竹林挖笋的野趣,更在舌尖上绽放异彩,成为上梅乡一张诱人的美食名片。如今,游客在乡里的特色餐厅或农家乐,就能随时品尝到以笋入馔的各式佳肴:鲜嫩清香的笋饼金黄诱人,爽脆开胃的酸辣笋丝激发味蕾,醇香四溢的腊肉炒鲜笋镬气十足,鲜美暖心的笋汤温润滋养……一道道融合了山野灵气与厨艺巧思的笋菜,正成为游客们舌尖上难忘的“上梅印记”。
刚从上梅暴动陈列馆出来的陈晓虹,此刻正坐在一家乡村餐馆里,兴致勃勃地品尝着刚出锅的鲜笋佳肴。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诱人的香气,她夹起一块腊肉炒鲜笋,腊肉的咸香与鲜笋的清甜在口中完美交融,爽脆的口感令人愉悦。“上梅的笋还是最好吃的!” 这舌尖上的盛宴,不仅满足了味蕾,更让她感受到上梅“东笋”的魅力,已然成为此行最鲜活的记忆之一。
在孕育了宋代婉约词宗柳永的故里——茶景村,时光仿佛慢了下来。鹅卵石小径、依依杨柳、村民门前焙茶的氤氲香气,处处流淌着未被惊扰的古朴静谧,千年词韵遗风依稀可感。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上梅乡党委书记陈清忠表示:“2025年,我们将重点推进茶景村传统村落提升工程,申报‘武夷百村’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同时,通过流转闲置民房进行风貌修缮,打造游客驿站、乡愁馆及‘祈福园’‘一支笔’等特色景观节点,集中展示‘两宋’文化、乡愁记忆及农特产品,让古村焕发新活力。”
从荷塘抓鱼的欢声笑语,到竹林挖笋的丰收喜悦;从红色场馆的庄严肃穆,到古村小巷的词韵悠长,再到笋宴飘香的美味诱惑,上梅乡正将“红绿”的多元文旅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新动能。
51配资网-场外配资是什么-辽宁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市场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