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8月13日,申城一片火海,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上海70余万军人投身淞沪会战。
在这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一支由中国共产党支持和爱国民主人士创建、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10名夜校女工师生组成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怀揣保家卫国的赤诚,毅然踏上了抗日前线。
1937年10月5日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出征前合影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9岁的“娘子军”,随军3年,转战8省,行程2万里。她们在枪林弹雨中为将士们送军粮、运弹药、抬伤员;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鼓舞士气,用活报剧唤醒民众抗敌决心。即使在艰难的西撤途中,她们踩着鹅卵石拉纤,乘木桶渡河,始终未曾停下服务的脚步,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战地后勤与宣传的重任,成为抗战前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服务团成员在前线给抗战士兵和民众演唱慰问
而这支服务团的根基,深植于中国工人运动发祥地之一的普陀区。抗战时期,在党团员和爱国人士的教育带动下,沪西日商纱厂区的女工夜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服务团首批成员多来自于此。领导服务团的秘密地下中共党支部书记胡瑞英,原是沪西共青团区委书记,也是共产党员领导的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学生。正是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强烈抗争精神与爱国热情,支撑着她们在战火中无畏前行。
顾正红纪念馆
普陀,从来都是红色基因的沃土。从声援五四运动的沪西工人大罢工,到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工人学校;从顾正红事件点燃五卅运动的烽火,到这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巾帼气概……这片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优秀中华儿女为国为民前仆后继的悲烈史诗,熔炼了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战斗的严明纪律、不怕牺牲和顽强拼搏的光荣革命传统——“沪西魂”。
沪西的史诗,正是“气壮山河英雄志,血沃华夏沪西魂,薪火传承谱新篇,自有普陀后来人”。这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当代普陀女性身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普陀,“95后”街区书记郝璇,带着“铁脚板”走进长征镇祥和街区的715家商户。从连续6次吃闭门羹,到用“嘴巴甜、手脚勤、心思细”敲开商户心门,她记下厚厚的“痛点清单”,依托党支部创新的“三级闭环”机制解决停电抢修、用工短缺等难题。
普陀区首席“大梁”书记之一的梁慧丽,则用二十余年的深耕诠释着“走四百”工作法的真谛。从“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到“解百家忧、暖百家心”,她带领团队把“老破小”改造成“阳光家园”:通水电煤、建社区食堂、装共享充电桩。在她的带教下,“小梁”书记们接棒前行,让“熟人社区”的暖流持续涌动。
梁慧丽在带教“小梁”书记
全国先进工作者朱乃楣,作为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37年坚守一个信念:一辈子用心办一所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好学校。 她引领教师创新实践,独创“分科·综合”课程模式,并开发“主题-广域-模块”低中高三段进阶式综合课程体系。这套量身定制的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渴求。
朱乃楣与学生们
更有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助理雷雯,扎根普陀12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导研发的临床诊断用碳-13标记激素等超百种战略紧缺同位素,实现国产化突破,在生物医药、临床诊断、集成电路及前沿科学领域得到了应用及国产化替代,打破国外垄断。“立足普陀,辐射长三角”,这位“科创之星”用科研成果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的硬核担当。
雷雯在实验室
从1937年沪西女工夜校走出的战地玫瑰,到今天在社区治理、学生教育、科技创新中发光发热的普陀女性,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沪西魂”中那份坚韧与担当。红色血脉在传承中生生不息,巾帼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正书写着更动人的篇章。
51配资网-场外配资是什么-辽宁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市场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